一腔热血祖国情 一生奉献三尺台
——深情追忆恩师叶燕屏老师
王关富、蔡仁云、李德喜
(2025年9月10日)
今年是我们75级从祖国各地来到贸院求学五十周年的日子。五十载的岁月匆匆流逝,可当时的点点滴滴却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贸院留给我们太多值得记忆的往事:当时唯一的五层教学大楼、北京电影制片厂留给我们的摄影棚和玻璃楼、当年我们亲手修建起来的游泳池,但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还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尤其是我们的恩师叶燕屏老师。我们无限怀念她:一朝沐杏雨,终身念师恩。
1、 海外归来图报国
叶燕屏老师祖籍广东,出生于1930年4月16日,从小生长在日本,上完学后,通过激烈竞争,从1953年4月至1957年7月先后供职于日本伊丹美军空军和海军基地,担任英文打字员。
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日本战败后被美国占领,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建和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的时期,经济困难,物价上涨,社会矛盾激化。国际上冷战开始, 美苏对立加剧,美国将日本变成“反共堡垒”,成为东亚反共前线。同时,因上述因素,日本左翼势力兴起, 主张废除天皇制、反对美军占领,工会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影响甚大。于是,日本政府进行了血腥镇压, 掀起所谓的红色清洗(Red Purge), 到处抓捕遭嫌疑的“赤色分子”, 通过立法和情治部门打压左翼团体,对左翼嫌疑人进行严密监视。
很不幸的是,叶燕屏老师可能因其外向的性格和心直口快的风格,当时也被嫌疑为赤色分子,遭到美军基地开除,并受到日本情治部门的监视。因此,她从1957年7月至1958年6月只能闲居在家,对未来十分迷茫,父母对其将来也忧心忡忡。可当时十分幸运的是,祖国一直惦记着海外的侨胞,热忱欢迎他们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这样,她父母希望她回到自己的祖国去,那里有她的未来。这正中其下怀,叶燕屏老师激动不已。于是,她就急切地开始回国的准备,盼望着早日加入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之中。
2、 求学任教贸大缘
回国后,经她自己的申请和有关部门的批准后,叶燕屏老师从1958年9月至1966年2月进入北京外贸学院学习,跟她同时入校的还有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郭玉金老师,她们后来成为一生的知心朋友。她们先进入北京外贸学院预科班学习,两年后再正式进入本科。她们都感受到祖国的温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刻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受到老师们的喜爱,尤其是张素我和刘炽光两位教授,更是保持着浓浓的一生师生情(见图1)。
(图1 前排左张素我,右刘炽光,后排左叶燕屏,右郭玉金)
1966年2月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1969年10月,在英语系担任助教。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教被中断,北京外贸学院也被撤销停办,贸院的老师们被下放到河南劳动,1969年11月叶燕屏老师与其他老师一起迁往河南省固始县五七干校。幸运的是,中央政府清醒意识到外经贸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急需培养大批外经贸人才从事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恢复国民经济。因此,1971年3月外贸部决定以原北京外贸学院教职工为基本力量组建对外贸易中专学校,197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叶燕屏老师于1972年1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校园和教室。
我们是1975年10月入校的,75级英语专业共招了240人,分为12个班,每班20人,我们被编入第11班(见图2)。
(图2 部分同学与叶老师毕业时合影)
那时学校只招外语学生,以英语为主,还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小语种。当时我们学校的英语教学有个非常好的传统,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每个班由两名教师(一老一新)搭档任教,以老为主、以新为辅。所谓老也不是真老,大多数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老师,新则是刚毕业分配来不久的年轻老师。
第一年担任我们班英语教学的是叶燕屏老师和张二虎老师(当时刚从北京外语学院毕业来校任教),由叶老师主讲,张老师辅助。两位老师对教学十分投入,态度认真严谨,一丝不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突出,受到所有学生的喜爱。但因张二虎老师一年后被派往埃及大使馆工作,我们二年级时改由王永春老师辅助叶燕屏老师担任班里的教学任务。后来王永春老师因故调离学校,郭群英老师也曾短期担任过我们班的英语老师。叶老师从我们进校开始一直教我们,共整整两年时间,真正是我们英语学习最重要的启蒙恩师。她爽直外向的个性、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令我们终身受益、永世难忘。
除了教学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外,叶老师对学校也满怀深情,对其长远发展作出了自己微薄的贡献。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后,对外经贸大学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当时正在规划与国外高校,尤其是欧美大学,建立校际交流。1979年我校牵头组建中国对外贸易教育代表团外访,由徐世伟副院长率领,成员主要来自贸大,包括叶老师(主要担任英语翻译任务),还有外贸部所属的其他几所院校(见图3)。
(图3 前排左4叶燕屏,后排左4徐世伟)
这在当时中国高校中还是首屈一指、凤毛麟角的。代表团访问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高校。期间,代表团对美国亚洲基金会、美国国际经济管理研究生院、美国西东大学和东京经济大学等进行比较了深入的考察,为后来学校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出访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负责接待,获得当时外贸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考察访问开阔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加强了学校的对外交流,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档次,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 心系教学力争先
叶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正值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年时期,也是在下放劳动回归讲坛后不久、长期被压抑的教学热情井喷的时候,几乎废寝忘食、焚膏继晷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除了白天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她还经常会在教室待至晚上九、十点钟,解答学生的问题,辅导不同类型的学生,为第二天的课进行必要的预习和准备。当时,她家里的家务负担并不轻,其先生在中联部上班,离家较远,两个儿子年幼上学,家里有许多家务需要她承担,有时因教学而耽误一些家务时难免会引起家人的一些抱怨。但她总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始终毫无怨言。
叶老师上课满怀激情,活力四射,不光课堂语言清晰流畅,而且充满形体语言,可以说是手舞足蹈、神色飞扬。因此,我们班的课堂始终非常活跃,气氛轻松热烈,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全面调动起来、每人的潜能也都会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你在课堂上表现好、展示出自己的聪明才华,她会即刻点点头表示赞许;如果你课堂上寡言少语、缺乏热情,她就会走近你,拍拍你的头或肩膀,给你一个鼓励的眼神。在课堂上,叶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不会偏爱谁,也不会忽视谁。
叶老师对自己所教的班全力以赴、力争上游,有很强的荣誉感。当时我们年级有十二个平行班,班与班之间为争先经常会较劲,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老师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个性鲜明、争强好胜的老师之间,这点其实十分明显,我们学生当时也看在眼里、颇有感触。我们班的叶老师也属于这一类教师,具有不甘示弱、永不服输的性格。我们作为她的学生,当然要力争做到最好,为老师争光!我们75级到二下时班级进行了重组,从十二个班中挑出尖子生组建两个高班,分别为四班和十一班,前六个班的优秀生到四班,后六个班的优秀生到十一班。当时我们原十一班有四位同学被选中进入高班,比率高于平均水平,这印证了我们班在年级中处于前列的事实。
在这方面,还有其他许多事会浮现在脑海里,但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两件:
一下时,全年级要进行一次英文写作比赛,题目为“My Family”,各班可推荐2-3篇优秀文章,经评审组通过后贴到墙报上展示,前后六个班各一块墙报。我们班有两篇文章顺利通过评审,其中王关富的一篇赢得所有评委的一致好评,叶老师为此格外自豪。另有一篇有些争议,叶老师力排众议、据理力争,最终也获得通过。她对此事高兴的神态真是刻骨铭心,至今难以忘怀。
还有,大概是二上时,有个外班的老师来我们班代课。讲课中,老师要和学生进行互动。可能是对该老师不熟悉不适应的原因,我们谁也不说话,谁也没有或不敢回答老师的提问,整节课几乎就老师一个人讲,师生之间没有任何互动。于是,老师一个劲地对同学们的沉默进行批评。老师越是批评,同学们就越紧张,就越没人敢发言。所以,那节课的效果可以想象十分不好。叶老师后来知道了此事。第二天我们在上自习课时,叶老师带着一幅平时少有的、十分严肃的面孔来到班上,一说起这事非常生气,真的生气!她几乎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对全班同学的学习风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上课时师生间互动对学习语言、尤其是对提高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特别重要。这节课对大家触动很大,我们也真觉得有愧于她。没过多久,骆祖汶老师又来我们班代课。这次我们大家都憋着一股子劲,心想一定要给叶老师争气!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了各种不同的活动,如让我们用 by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造句和要求我们就British culture进行pair work等。那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个个争相发言,唯恐落后或失去机会。当时课堂上的情景仍恍如昨日、记忆犹新。这节课结束时,骆老师毫不掩饰地表扬说:“我们班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风气很浓。” 第二天叶老师带着同学们熟悉的笑脸兴高采烈地来到班上,乐呵呵地问:昨天的课上得怎么样啊?课堂气氛好吗?谁表现最好啊?看得出来,叶老师当天非常高兴!用赞赏地眼光看着全班学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和满满的自豪感。
4、 关爱学生细入微
叶老师对待我们班所有同学都十分亲近体贴,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呕心沥血。她在学习上对我们十分严格,有时可能会因我们表现不佳而生气,但在生活上绝对不会,始终都是和颜悦色、笑容可掬的。她如春雨润苗般关爱我们,又如晨曦微光般温暖我们,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王关富和蔡仁云在班里学习成绩比较突出,他们一心一意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不关心,对年级或班里的有些纷争更是避而远之,从不参与。因此,深得叶老师的赏识与青睐。他们俩又都来自浙江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欠佳,因此生活比较朴素。虽然当时国家给予每位学生每月十五元的生活补助,但不知何因,第一年王关富只能拿到一半的生活补贴,蔡仁荣的一半补贴还是在半年后经多次申请才拿到的,这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拮据。为了不至于到月底囊空羞涩,只能把餐费省下来作日常零用,因此经常是咸菜馒头就算一顿饭,有时会每月买一罐豆酱,然后每顿饭买个馒头蘸豆酱充饥。叶老师得知后于心不忍,不时会约他们去她家吃饭以补充营养改善生活。逢年过节时,叶老师不光请吃饭,还会给他们送精致的礼物(有些是她在日本的姐姐和亲属邮寄来的)。
我们班李德喜来自河北唐山。1976年7月28日他的家乡唐山遭遇了大地震,人财损失惨重。叶老师知道他老家处于震中,十分着急,像亲人般关怀他,从生活、心理和精神上关心、安抚、鼓励他,多次表示要给他和他家物质和资金上的帮助,感动得他两眼泪水直流。他家乡(包括他自己家里)地震惨状带给他的悲哀,在他心理上留下了阴影,严重影响他的精神状态。他经常会上完课后不敢在教室多待一分钟,立刻跑下楼,找空旷安全的地方发呆,思想难以集中,也很难踏下心来学习,大半个学期就这么浑浑噩噩熬过去了。他的这些状况,叶老师细心地发现了。叶老师看他精神状态不佳,人又消瘦了,不知多少回叫他到她家里去吃好吃的,给他补充营养保持好身体,有时还怕他不好意思,故意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支开。他至今仍深深感受到叶老师这种慈母般的爱和恩情!
五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每当回忆起叶老师对我们的关心与挚爱,心里总是暖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叶老师虽然离开我们有近二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仍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永不会消逝。我们将永远怀念我们的叶老师、永远铭记我们之间深深的师生情!